欢迎访问中华经济报道  今天是 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股票

国联证券已经等不及了:以高达91亿的高价拿下了民生证券30.3%股权

36万人围观的线上拍卖会上,未曾露面的无锡国联集团最终以高达91亿的高价拿下了民生证券30.3%股权。

作为已上市的国联证券控股股东,半路杀出的国联集团逐一击败浙商、东吴两家竞拍机构后给出的高价的确让市场瞠目。

91亿元对应30%的股份,意味着民生证券的成交总估值已经超过了300亿元,不仅高于已上市国联证券的总市值,就算在52家A股券商中,也能排到中游水平。

对国联集团而言,30%股权无法达到相对控股线;旗下已坐拥国联证券,也不存在“拿下证券牌照”的边际溢价性。

事实上,国联集团此次竞拍决心之大,看似超出理性人范畴的决策背后,既埋下了国联、民生两家券商未来走向合并的伏笔,也极可能蛰伏着国联证券寻求快速扩张的急迫性。

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始终是

《中信老人东南飞》说过,中信证券早年的一众管理层已系数坐镇国联证券,有望开启新一轮征途。

“行业一哥”中信证券的发展历程,就是一幕伴随行业周期扩张至今的兼并史。

从推动与国金证券的合并,到后来发起资管子公司,以及对公募牌照的果断出手,都构成了国联证券扩张阳谋的直接表达。

如今的55%溢价率,更扩张焦虑的集大成体现,国联证券可能已经等不及了。

疫情终结、经济复苏以及结构转型加速,资本市场正在承载更多的社会期望,尤其是注册制落地、A股景气度回归的当下。

大平台的昔日旧将们,显然不想错失机会。

01

合并理由

国联集团拍得的30.3%股权对应股数34.7亿股,折合成交均价2.62元/股。

民生证券2022年底的每股净资产是1.32元/股,2.62元股价的市净率(BP)是1.98倍。

这个价格,不但远超A股证券行业目前1.3倍的平均估值,也高于当前国联证券的1.82倍BP,这意味非上市资产比上市还高。

直观来看,明显贵了

一方面,国联集团获得的股份没达到33%的相对控股线,因此对于金融牌照的控制权不应出现特殊“溢价”;

另一方面,国联集团已拥有国联证券,再吃一张证券牌照的边际收益显然已不再可观。

唯一的合理解释是,国联最终给出的成交价是基于民生证券的“上市假设”提出的,即假设民生证券完成上市,BP应不低于1.98倍。

收购一旦完成,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后续合并可能性将极大提高,即由国联证券向民生证券现有股东发行股份收购100%股权,并完成对后者的并表。

如此一来,能够解决两家券商之间的同业竞争。

虽然国联集团控股国联、参股民生仍然符合“参一控一”要求,但高达30%的持股比例,仍然会让规模相间伯仲的两家机构存在同竞嫌疑,民生证券未来单独上市也将存在潜在障碍。

更关键的是,合并能够促成无锡国资对民生证券的实际控制。

30%的股份是无法达到相对控股线的。

若排除上市假设,单纯收购一家券商30%股权往往较为鸡肋。

因为不但要面对更复杂的股东协调成本,不同股东间的诉求与利益一旦无法达成一致,还容易让战略经营变的摇摆不定。

但与国联证券合并,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截至3月16日,国联证券的总市值约270亿,目前国联证券的前10大股东中,来自无锡国资的持股主体合计比例达50.2%,相当于控制着总市值中的135亿。

民生证券交易估值303亿,国联集团拿住其中的91亿。

按以上假设粗略估算,当国联、民生合并后,无锡国资所持市值仍为135亿元+90亿元=225亿元,即对重组后新券商的持股比接近40%,仍可实现相对控股

民生证券之所以受到东吴、浙商等上市券商的踊跃竞拍,原因也在于30%的股权比例能够形成显著的杠杆效应

上市券商能够通过资本化预期,平衡被收购标的的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未满足控股条件的30%股份,最终可以通过资产注入来撬动整个民生证券的控制权。

要强调的是,先期入股民生证券、推动其变更注册地的上海国资最终选择放弃,客观上也为入局竞拍的三家机构,以及国联集团的最终胜出铺平了道路。

02

加速追赶

更高BP倍数的收购,并非不会给两家券商的后续整合带来新问题。

最大难点,集中在资产注入时的定价上。

按照竞拍结果,无锡国资最终的成交BP是1.98倍,但此时国联证券却只有1.80倍。

假设就高定价,在国联证券及证券板块估值提升前,大概率会遭到国联证券中小股东的反对;但如果就地定价,则很容易触及国资流失的红线。

明明是1.98倍现金购入的资产,再以1.8倍装入上市平台,国资委可万万不敢答应。

所以无锡国资在两家机构合并前,需要通过增资、业务支持等方式先将国联证券做强,让其估值身位能够与此次交易价相匹配。

所以能看到今年国联证券2月以来的一连串动作。

先是启动新一轮增发,拟定向发行6亿股、最高募资达70亿元;之后还以摘牌方式收购了中融基金的75.5%股权。

中融基金2022年底的净资产为11.1亿元,但国联证券的收购折合总价却高达29.5亿元。

一家非货规模不到840亿、行业排第43位的腰部公募,最终能以接近2.7倍的BP溢价成交,显露出国联证券急于拿下一张公募牌照的迫切心理。

从长期来看,国联证券并不缺少公募牌照,其已决定设立资管子公司,但考虑到机构部冗余的反馈核批流程,直接收购一家管理人反而成为速度更快的选择。

从增发补血到出手公募,从发起资管公司再到竞拍民生股权,国联证券及无锡国资目前的组合拳,或许都指向了共同目标,那就是要快速扩张

如果能够推动与民生的整合,将成为国联加速扩张节奏的王炸选择。

截至2022年半年末,国联证券、民生证券的合计总资产、净资产将分别达1,308.2亿元和310.9亿元,体量排名将跻身同期上市券商中的第23位,一举超过长江证券

网点分布上,总部驻扎北京多年的民生证券对北方地区具有较为明显的渗透;而国联证券则在华东、华南地区有着较好的覆盖,二者在渠道上具有互补性;民生证券的投行业务也有累积优势。

这可能是无锡国资的布局目标,也大概率有着来自国联证券“老中信”团队的幕后筹划。

无论是董事长兼总裁葛小波,亦或是副总裁尹红卫、尹磊,再或是首席信息官汪锦岭,基本都来自老中信,而目前国联证券大踏步做大卖方业务的脚步,几乎与王东明时代的中信证券打法如出一辙。

证券行业具有最显著的周期波动,绝大多数头部机构的养成逻辑,注定要凭借顺周期的宝贵时间窗口,尽快将自身体量做大。

时间不候人,在资本市场的新景气周期出现前,国联证券或许已经等不及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华经济报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