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华经济报道  今天是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险

重磅丨保险资管存款这一新变化,或影响万亿银行理财资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银行理财人士处获悉,某省金融监管部门新近要求,在监管报表填写过程中,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等募集的资金应填入“同业存放”科目,不得计入一般性存款。

这意味着,银行理财借助保险资管计划去配置大额存单等存款的模式,未来可能行不通了。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表示,监管要求各家银行在该省的分行严格落实非现场监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分行行长为第一责任人,对照保险资管存款的问题自查自纠,及时整改,严禁将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否则有可能被认定为“虚增存款”。

一位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下达这样的监管要求,原因是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银行机构把保险资管公司纳入单位存款科目核算,造成各项存款大起大落。”

他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很多理财产品通过保险资管通道大量配置协议存款和大额存单,因为这样比直接投同业存款能多出几十BP的收益并且毫无风险。同时,很多银行分行也在“卷”存款规模,所以欣然接受这种合作模式,不惜高息揽存,并将其计入“一般性存款”科目下。但是目前这种模式也被一些地区的金融监管注意到会影响金融市场稳定,可能未来会受到更多约束。

2023年2月,21世纪经济报道曾独家报道过,大量银行理财产品嵌套一层保险资管计划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这些都属于一般性存款),利率比同业存款高。虽然看似低波动甚至无波动,实则暗藏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甚至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多位理财人士对记者估算了这一业务的规模,大致在2-3万亿元左右,而截至2023年末。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银行理财的总资产规模是26.80亿元人民币。

“这种通过保险计划大规模配置一般性存款的模式在去年特别风靡,因为2022年底遇到了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客户普遍要求净值回稳,所以理财子公司们想了一个招,通过保险资管计划这个spv去跟银行谈协议存款、大额存单,高的时候也可以拿到年化3.5%的利息。”上述理财子公司人士称。不过他也坦言,今年随着央行降息,多家银行不断调整存款利率,目前拿不到这么高的协议存款利率,一般是在2.8%左右,银行理财配置的意愿有所降低。

风靡的缘由

为什么理财子公司要绕道保险资管去存款呢?

这是因为一开始,保险资管的自有资金存放银行可以作为一般性对公存款,利率较高,这是保险资金的一个特殊政策。但理财子公司后来发现,如果打一个“擦边球”,发行理财产品,购买保险资管计划,再去配置银行存款,也可以算作一般性存款,收益高于理财子公司直接去银行存同业存款。

那银行有什么动机去接受这样“擦边球”的合作模式呢?因为银行的各个分行也追求存款规模增长,“高息揽存”的案例不断出现。而保险资管的资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远胜过慢慢做大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虽然银行除了一般性存款之外还有同业存款,但是监管有额度限制,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所以银行更希望把这种合作模式下吸储吸来的资金划归到一般性存款之中,不占额度。

那保险资管有什么动机接受这种合作模式呢,毕竟通道费用极低,也就10bp甚至低至2bp。原因是保险资管也有规模增长的需求,而银行理财是资管行业里的“大金主”,所以也出现了“技术变形”,甘为通道。

监管并非没有警觉。

2023年3月,21世纪经济报道也曾独家报道过,金融监管部门召集部分保险资管公司开会,要求将理财产品通过保险资管通道配置银行存款的比例限制在80%以内,另外,控制存款行集中度,要求资金端和资产端更加分散。当时一位保险资管机构人士对记者透露,监管筛出几家保险机构的少数产品,给出了整改意见,要求不完成整改不能新增此类产品。

为什么有风险?

新近这次金融监管提出整改,原因是发现区域分行的“一般性存款”科目出现了大起大落。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打了个比方,如果某家银行的分行1月跟某保险资管谈成一项合作,可能一单就多了50亿存款,2月没有新业务那就形成了与1月的差距,3月谈成一单100亿的存款,又高了上去。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偏离度数字也会比较大。但是同业存款才会如此大起大落,一般性存款的揽储对象是零售和对公客户,并不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所以监管会注意到这个问题。

“说到底,不同于保险的自有资金,保险资管计划的资金都是募集来的,其实保险资管计划存入的资金应当纳入‘同业存款’更为合适,”上述投资经理表示,但是现实操作中,一部分银行比较严格,认为保险资管的存款不属于一般性存款,更不能操作成协议存款;也有一部分银行需要保险资管出具一个说明函,只要不是作为通道吸纳的同业资金,也可以帮忙操作成一般性存款;有一些银行更为宽松,完全接受保险资管的资金并认定其为一般性存款。

这种理财资金通过保险资管配存款的模式,有何风险点呢?

一是期限错配严重。理财产品期限较短,很多是半年、三个月、60天产品,甚至是日开产品,大量投资这类保险资管计划,底层对应的是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存在非常严重的期限错配,暗藏流动性风险。其实,根据《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借助保险资管计划投资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应该算作流动性受限资产,按照流动性管理办法需要控制投资比例,上述文件要求单只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市值在开放日不得超过该产品资产净值的15%。

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很多理财产品将投资的存款算在债权类资产之中,并未穿透计入流动性受限资产。并且毕竟是通过保险资管来投资的存款,有些保险资管产品也是每日开放的,尺度比较宽松的理财公司不会将其计入流动性受限资产。有些较为严格的理财公司则会按照15%来制定单个产品投资存款的额度。

二是助长银行高息揽储,会导致银行业息差进一步缩窄。银行负债端的成本较高,而且动辄就是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这都属于刚性高成本。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担之后,可能会影响银行让利于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

三是可能导致资金空转,层层嵌套最终投资了银行存款,理财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有空转嫌疑。

“目前看到这是一个省份出台了这样的严监管政策,不知道未来其他省份会否跟进,但今天很多家理财公司已经有所警醒。也不知道存量和新增会不会新老划断。”上述投资经理称。

(作者:周炎炎 编辑:方海平)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中华经济报道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阿里云服务器